碧水蓝天为底色 低碳循环作线条
厂房屋顶之上,光伏板阵列整齐铺展,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;中央控制室内,智慧大屏实时刷新,精准调度每一度电、每一方气——这不是未来构想,而是当下中国烟草卷烟工厂的真实写照。
绿色,是时代发展的鲜明底色。绿色发展是推动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。在“两山”理念指引下,一场以“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”为核心的绿色变革,在烟草制造业领域全面深入推进。
在这场深刻转型中,“行业统筹”与“企业创新”同频共振,汇聚起全国上百家工厂、数万台设备与数十万产业工人的智慧力量,共同构筑起绿色发展的坚实根基。
从能源结构到生产的基本工艺,从设备升级到循环利用,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融入烟草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。一幅以碧水蓝天为底色、以低碳循环作线条的“绿色画卷”,在行业的持续实践中,渐次铺展、日益清晰。
清晨,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阜阳卷烟厂动力车间内,余热回收系统平稳运行,将烟气余热回收利用,为全厂工艺空调提供稳定热源。该厂通过集成低温余热回收、屋顶光伏发电与生物质能源,构建多能互补体系,每年减少碳排放2340吨,并于2024年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。
对于烟草工业公司来说,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降碳的治本之策。在“两山”理念指引下,行业工业公司将能源转型作为重中之重,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,全方面推进生产环节的清洁化、低碳化改造。
东海之滨,福建中烟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、行业首创的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2024年2月投用,实现生产废热资源化利用,每年减少碳排放20吨。
珠江之畔,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卷烟厂以“分布式光伏+智慧能源”系统为绿色引擎,年产出绿电约102万千瓦时、减少碳排放85.9吨,相当于种下4700棵树,诠释了“光能生绿”的可持续发展内涵。
随着数智工厂建设,数字赋能、智慧管控、精准调度,让节能降耗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,勾勒出卷烟工厂精细化能源管理的新图景。
在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卷烟厂,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如同“数字管家”,实时追踪2.6万个能耗节点,借助AI优化参数,使单箱卷烟综合能耗从3.2千克标准煤降至2.1千克标准煤,降幅达34%。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虚拟工厂,更能提前72小时预测能耗高峰,让能源调度有据可依,整体能效提升28%。
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卷烟厂创新绘就“能源地图”,让每一度电、每一方水的流向一目了然。通过精准打通管理堵点、扫除浪费盲点、攻克技术难点,宁波卷烟厂不仅铺就能源输送“高速路”,还持续推进锅炉降氮、中水回用与太阳能应用,构建起多维度、全覆盖的降碳新体系。
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与生产经营深层次地融合,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已在行业内快速推广,构建起从能源采购、输配到使用、回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体系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行业生产型企业累计推进节能技改超2000项,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。这份扎实的“绿色账本”,印证了系统思维驱动能源体系变革的成效。目前,行业正持续优化能源结构、提升清洁能源比例,坚定迈向更智能、高效、低碳的发展之路,为中国制造绿色升级贡献力量。
在长江入海口北岸,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打响了一场漂亮的“蓝天保卫战”。面对醋纤生产的世界性难题,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将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降至每立方米6毫克的极低水平,并攻克“烟羽脱白”技术,以实际行动守护碧水蓝天。
溯流而上,位于长江中游流域的湖北中烟襄阳卷烟厂着力做好“水文章”,构建起精细的水系循环系统。他们通过雨污分流与中水回用技术,让污水“脱胎换骨”,回用于厂区绿化,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。
一江清水串联东西,也串联起烟草企业系统推进环境治理的共通路径。减排不是简单做减法,而是技术、管理与理念融合的系统工程。行业认真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制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着力构建覆盖水、声、气等全要素治理体系——
水更清了。云南中烟红云红河烟草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红河卷烟厂通过精准治污,使中水COD值降至9毫克/升新低,年回用废水12万吨,在生态账本上拨响了“金算盘”。
声更小了。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卷烟厂通过“隔声—消声—吸声”综合降噪,搭配绿化天然屏障,让生产区域“轻声细语”,守护一方静谧。
废气更少了。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卷烟厂全面采用清洁天然气燃料,推进低氮燃烧改造,实现锅炉尾气稳定达标排放,让清新空气成为厂区的“标配”。
《“十四五”国家信息化规划》提出,深入推动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建设,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。在数字化浪潮下,智慧环保平台、无人机巡检、在线监测等新技术正重塑环境治理模式。依托实时数据与智能预警,生产公司实现环境风险早发现、早处置,推动污染防治从“人防”转向“技防”。
从点到面,层层深入。随着用能装备、污水治理及大气治理技术持续升级,烟草行业在污染防治领域投入已超亿元。与“十三五”末期相比,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。这背后,是全行业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坚定践行,亦是对绿色未来的郑重承诺。
每周三,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卷烟厂内,一辆辆货车载着“归来”的片烟箱有序驶入。这些历经循环的包装箱经严格检验后,将重新投入生产线,开启新一轮旅程。“过去只用一次的烟箱如今实现了高效循环。”河北中烟原料供应部负责的人介绍,“今年计划完成2万套片烟箱循环使用,新箱使用量降低超20%。”
绿色循环之风也在浙江中烟徐徐吹拂。通过对片烟箱开展规格适配分析,他们将半数废弃纸箱创新用于薄片、膨丝等物料包装,年均可实现3.6万套纸箱再利用,节省本金逾300万元。
在这场持续推进的循环实践中,河北、浙江等省份工业公司构建起“回收—分拣—修复—再投用”的全流程闭环系统,以片烟箱为起点,逐步织就一张覆盖原料、生产与物流的绿色供应链网络。
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,已发展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它不仅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,更是一种以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”为原则,追求低消耗、低排放、高效率的发展路径。
沿着这一路径,行业生产型企业将循环理念“植入”业务全流程,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。
源头设计“化繁为简”。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多个绿色低碳创新工作室,在包装研发前端构建起绿色设计体系——可降解无铝内衬纸在多个品规上使用,年节约铝箔约500吨;直包膜技术同步实现减塑与提效,完成“包装瘦身”;水性油墨与轻量化设计协同发力,推动包装从源头“轻装上阵”。
废弃原料“变废为宝”。在云南中烟红塔烟草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卷烟厂,一套资源再生系统让废弃烟叶完成了一场“从工业负担到农业养分”的蜕变。废弃原料经过符合专卖管理的专业毁形处理后,与农作物秸秆等科学配比,通过精准发酵转化为富含营养的优质有机肥,最终反哺当地农田。这一“工业—农业”循环纽带,不仅实现了固废资源化,更带来了污染物减排、土壤改良与生态惠农的多重效益。
海绵工厂“点水成金”。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将“水弹性城市”理念融入厂区生态循环,通过“渗、蓄、滞、净、用、排”六大功能实现80%雨水资源化利用,并依托闭式循环、冷凝水回收与废水预处理等系统集成,持续提升中水回用率,构建起一座“会呼吸”的绿色工厂。
立足系统工程,把握全局视角,以驰而不息的定力和耐力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“十四五”时期行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。从包装循环到水资源回用,从废弃物再生到能源优化,一系列“绿色之变”正慢慢地加强行业发展的潜在能力和后劲。
展望未来,随着绿色制造体系逐渐完备,绿色发展理念将持续为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动能,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更稳固的桥梁,以更高标准、更实举措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书写更具分量、更富绿意的烟草答卷。